不做市調、不從解決痛點出發的設計:《設計力創新》

Celia Zhang
Jun 29, 2021

--

大家經常好奇「設計如何發生?」並試圖打開設計過程的黑盒子,也因此「設計思考」(Design Thinking)這樣一套解構設計過程的方法論,在世界上廣為盛行。

一般的設計方法從市場調查、了解使用者行為開始,而 Roberto Verganti 的《設計力創新》一書卻帶來了全新的方向——與其向客戶提案,不如直接向顧客提案 —— 也就是透過觀察生活脈絡,為大眾提供一種新的意義和情境。

本篇文章將以設計流程中最前端的「界定問題」與「選擇技術」兩個階段,組成文章架構,揭開「設計如何引領社會創新」的神秘面紗,並搭配學生設計提案的分析,以此觀察:不做市場調查、不做使用者研究、不從「解決痛點」出發的設計如何發生?

文章大綱

一、界定問題
 .設計者如何界定問題?設計創新的三種策略
 .意義的激進式創新:擺脫市場調查、使用者需求
如何界定問題?方地瓜從「觀察新奇」開始
 .超商物件改造提案:方地瓜簡介
 .界定問題的方式:從「觀察新奇」開始
 .從尋常之中找到新奇,再化新奇為另一種尋常
二、選擇技術
 .如何為設計物選擇技術?首先得讓技術的意義現身!
如何選擇技術?方地瓜的技術意義
 .3D列印技術的意義轉變
 .自動化生產技術的引發的社會問題
三、總結:以使用者為中心?還是意義的激進式創新?

一、界定問題

設計者如何界定問題?設計創新的三種策略

《設計力創新》作者 Roberto Verganti 在書中提到,創新向來著重於兩種策略:一是技術推力 —— 透過突破性技術,使產品性能大幅躍進;二是市場拉力 —— 更詳盡地分析使用者需求,進而改善產品解決方案。

創新的三種策略 ( Credit: Roberto Verganti )

而作者想提出的是第三種策略:設計力創新 (Design-Driven Innovation) —— 意即「意義的激進式創新」。

為何在此強調意義?從過去數十年的管理研究中,發現消費者主要不是購買產品,而是購買「意義」,也就是說消費者使用產品時不僅考量實用需求,更出於情感、心理、社會文化等因素。例如,Artemide 公司以 Metamorfosi 燈具,顛覆了大眾原先購買燈具的理由,提出全然不同、出乎意料的意義,而這個意義是設計方主動提供的,並非從「分析使用者需求」而來。

Artemide公司 Metamorfosi系列的投射燈 - Yang LED ( Credit: Artemide | https://reurl.cc/vqp6gA )

意義的激進式創新:擺脫市場調查、使用者需求

Artemide 公司的創辦人說:「市場?什麼市場!我們才不研究市場需求。我們向消費大眾提案。」可見意義的激進創新並非源於市場需求,也擺脫「以使用者為中心」,如此一來,便有機會看到更大的意義。

能發展出設計力創新的設計者,專注於探索人們的生活脈絡,並想像這樣的生活脈絡可以如何調整,建立大眾前所未見的情境。因此他們聚焦的問題會是:「消費者為什麼需要這個?大眾如何給予事物意義?事物對於大眾的意義又是什麼?」

如何界定問題?方地瓜從「觀察新奇」開始

|超商物件改造提案:「方地瓜」簡介

台大社會設計課程的期末報告題目為「改造超商的一個物件,將新奇變成尋常」,設計小組從近年超商內逐漸廣為販售的地瓜出發,設計出生化食物「方地瓜」的概念,藉由看似荒謬卻又無法完全撇除可能性的設定,呼籲人們重視「在人口結構變遷下可能逐漸消失的農業」之議題。

超商物件改造提案:方地瓜 ( Credit: 島民合作社 設計小組 )

|界定問題的方式:從「觀察新奇」開始

在經典的「設計思考」(Design Thinking)流程中,第一、第二步驟分別為「同理思考」、與「需求定義」,可想而知,市場上大多數的設計物,背後的設計脈絡是以「解決市場需求」為導向而進行,也就是《設計力創新》提到的創新策略之二:市場拉力 —— 詳盡地分析使用者需求,進而改善產品解決方案。

而方地瓜的設計小組,則在設計初始就脫離上述策略二「以使用者為中心」的思維,選擇以策略三「意義的激進式創新」(設計力創新)向前推進,從觀察超商的新奇物件開始,探索鮮少人踏足的主題。

|從尋常之中找到新奇,再化新奇為另一種尋常

他們並沒有將「新奇」侷限於科技與技術的創新,反而從「尋常」之中尋找新奇,例如地瓜這個乍看之下非常尋常的物件,當它進到超商之後,卻成為了一種低調卻新奇的服務。有趣的是,地瓜雖然沒有尖端科技的吸引力,但是這種「尋常」放置於「新科技印象的場域」所產生的微妙衝突感,卻也令人感到著迷。

設計小組從地瓜出發,並將地瓜這個物件連結至相關的社會議題,塑造一個新的物件「方地瓜」,再設定一套荒謬又無法完全撇除可能性的未來世界觀,試圖探討當這樣的荒謬與新奇在未來成為尋常時,人類的農業、飲食價值將如何改變。也就是說,這其實是一套「從尋常之中找到新奇,再將新奇想像成為另一種尋常」的過程。

二、選擇技術

如何為設計物選擇技術?首先得讓技術的意義現身!

完成問題的界定後,設計者將面臨下一個考驗:世上技術百百種,我能如何為手上的題目選擇呈現的技術?

作者 Verganti 在《設計力創新》提到,大部分的公司通常無法在一開始就意識到「技術的意義」,短視的公司將創新策略侷限於「技術的取代」,也就是僅以新技術取代舊技術,將目標放在改善性能或增加新功能,而忽略技術與意義的交互作用,也就是忽視了技術的意義。

因此設計者在選擇技術前,應該問的是:「技術的隱藏含義為何?如何發揮其完整的潛能?」

例如知名設計公司 Alessi 使用塑膠設計廚具,其目標並非降低成本、製成免洗餐具,相反地,Alessi 彰顯了塑膠的技術意義—— 塑膠的特質非常適合自由表現形式,就和玩具使用的材料一樣,可以製作成好玩的物件。

Alessi 公司設計的 Magic Bunny 牙籤架 ( Credit: Alessi | https://reurl.cc/eEGdmm)

如何選擇技術?方地瓜的技術意義

|3D 列印技術的意義轉變

方地瓜的設計小組在提案中說明道:「方地瓜是將營養素與纖維濃縮的原料,透過 3D 食物列印技術組合而成的食物」其中 3D 列印技術的意義,從原本的精準成型、客製化生產、即時回應市場需求,在此轉變成發展人造食物、推動食物革命的關鍵力量,甚至帶動人們開始思考「自然的食物」的定義與價值。

方地瓜的3D列印技術 ( Credit: 島民合作社 )

|自動化生產技術的引發的社會問題

設計者除了需要理解意義與技術之間的聯繫,也需要研究技術在應用過程中,是否引發可預期、或非預期的「社會問題」?

例如「方地瓜」設定為「是一種自動化生產端與超商銷售端合作的地瓜,兩端之間的人力成本能夠大幅降低。雖然農民文化將可惜地消失,但也不會有剝削的問題存在。」而設定中提到的自動化生產技術,可能需要具有一定資本的大企業才能達成,如此一來,最後引發的社會問題將會是:食物完全被大型生產者掌握,造成消費者被大企業控制的不平等,權利差距、貧富差距日益擴大。

方地瓜的自動化生產製程 ( Credit: 島民合作社 )

有多少人在第一眼看到「3D列印技術」或「自動化生產技術」時,就能馬上聯想到其「推動食物革命的關鍵力量」與「社會地位不平等」的意義呢?理解意義與技術之間的關係,觀察、分析與討論各種延伸的可能性,大概是「選擇技術」這個階段最值得玩味的地方。

三、總結:以使用者為中心?還是意義的激進式創新?

我們不常看到活絡於市場上的設計師實際操作「意義的激進式創新」(設計力創新),是因為當設計脈絡變得更廣、題目更大時,很難進行收斂思考,因而容易造成設計卡關;或是追求完美的設計師們若想收斂至最滿意的解法,必須經過大量的討論,執行時得花費更多的時間、人力成本。我認為,設計師們之所以追尋「消費者需求」、「以使用者為中心」,除了容易評估產品銷售效果、較能保守地換取金錢之外,也許是設計師在有限的時間內,至少能從使用者身上循線找到收斂的解方,更易於與客戶、使用者達成共識。

不過,這種不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「意義的激進式創新」,除了能創造別人無法模仿的商場競爭優勢,更成了引領社會創新的關鍵驅動力。只有不侷限於市場需求框架的設計,才有機會為大眾開創全新的生活視野。

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,希望對你有幫助💪
如果喜歡,歡迎在下方幫我拍手(最多可以拍50下),你的鼓勵讓我更有動力
😊
也歡迎與我交流,一起讓世界上的各種體驗更好吧!

--

--

Celia Zhang

一位在品牌設計公司耕耘的策略設計師,立志透過設計研究讓社會變得更好